丰顺县留隍镇45村乐善公益初步调研报告
2019年11月24日-25日,在丰顺县宣传部有关领导的帮助和接待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院杨团教授和古村之友理事长汤敏先生就留隍镇乐善群公益模式开展初步调研。先后调研访谈了留隍镇宣传委员和多名村干部、十余名留隍乐善群主,实地走访了多处乡村文化公益场所,了解留隍镇乡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多种模式。现将初步调研报告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隍镇位于丰顺县东北部,毗邻潮汕地区,全镇近10万人口,外出经商、创业、务工人口比例大,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成长出一批外出先富的留隍人。他们心系家乡,素有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捐物,出钱出力的习惯。留隍乐善群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
留隍乐善群是以各村微信群为链接载体的非正式社会组织,自2017年起在留隍逐渐成长起来,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的一种创新模式,符合《慈善法》关于非正式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规定。据调查,留隍镇45个行政村均自主建立起乐善群,个别行政村根据自然村的分布细化成多个自然村乐善群。在对近十个乐善群主的访谈中了解,各村乐善群成员平均在200-400人之间,约占全村户籍人口的10%-20%,构成了乡村社会事务和治理现代化事业中一支新生力量。
乐善群中2/3左右成员为外出发展的留隍籍乡亲,1/3左右成员为留隍本地乡亲,还有个别外嫁女、姻亲等。据调查,乐善群成员80%左右为普通工薪阶层或小老板,个人捐赠规模不大,但参与捐赠人数多。这种以乡情为纽带,以先富帮后富,外出帮家乡,不以单个捐赠额为优势,以参与规模广为特征的公益行为,是当前社会创新领域中难得的社区公益基金会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绝大多数群众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优秀模式,有别于传统公益慈善中以个别富豪为中心的社会参与机制。
乐善群通过微信群收集乡亲们以月捐、日捐或者项目捐的善款,在留隍本地的乡亲组织志愿者、义工实施公益项目和活动,包括帮助困难乡亲、看望孤寡病痛老人、奖教奖学等常态公益活动,为修路修桥等特定项目筹款实施,以及为突发意外事故的乡亲开展公益帮助。从调查中了解到,各乐善群每月均有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善款筹集,持续地开展着上述多项公益事业,也有如沙汤村修桥动员筹集200余万元大额资金,交付修桥理事会实施公益项目。
初步统计,自各村乐善群成立以来,有上万人次参与捐资,并有很大部分群众坚持每月捐赠,成为了留隍镇家喻户晓的公益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村乐善群共计开展各类公益项目超过百余项,惠及困难群众数百人,修路修桥等公益行为更是惠及一方百姓,成为党和政府公益事业的有效补充。
建立在熟人乡亲为纽带的乐善微信群,发挥了自治信任的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内部治理的工作灵活与口碑监督等特点,及时通过群内公开财务和理事会决议,快速响应困难群众需要,为乡村基层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创造了一条创新而有效的道路。
二、留隍乐善群创新公益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1)基于微信群模式下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从筹资到组织志愿者到实施公益项目到流程公开,体现了灵活快捷、公开透明的特点,是互联网+乡村振兴线上线下融合鼓励的方向。
(2)互联网有效避免了地理空间的阻隔,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乡亲可以随时参与,相隔几十公里的村与村之间的互助也成为可能,除了本村内部互助外,更强化了村与村之间互助的联系,共同学习成长,这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城乡融合、村村融合指导思想提供了新的模式。
(3)乐善群以先富、小富的庞大社会群体,帮助家乡困难群众,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先富帮后富”的发展初衷,缓解社会贫富差距,构建阶层融合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阶层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操作办法。
(4)由于参与捐赠的乐善群成员大多为相对富裕的社会阶层,通过为家乡开展乐善事业而彼此加深沟通互信,化解利益矛盾,增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水平,改善财富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乡风,使得先富群体将人生事业更多投入到公益行列,构建起富裕阶层内部的思想融合路径,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努力探索的道路。
三、留隍乐善群公益模式面临的发展困惑
如前文所述,这一创新模式具有多方受益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鼓励其健康发展理应是各方共识。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面临着诸多发展带来的困惑,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1)缺乏渠道与党和政府建立起沟通汇报机制,以有效监管促进发展,既不伤害群众内生活力,也不能成为各搞一套的独立地带。
基层公益事业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抓手,政府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民生公益事业,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乐善群必须坚定作为政府社会公益事业的好帮手,做好事不添乱,更不能因为做好事而故意添乱。但由于乐善群自下而上群众参与度广的特点,与行政管理自上而下模式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中间平台,通过中间平台加强联系和引导,确保乐善事业和党政事业步调一致,同心同德。
尤其当乐善群与政府在沟通协同不畅中造成舆情危机时,如何及时取得沟通互信,消除不良影响,显得更加重要。党和政府对社会公益的初心,与乐善群报效家乡的初心是高度一致的,有了这个初心作为最大的信任公约数,绝大多数分歧都是可以通过沟通来化解的,加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是政府和乐善群共同的责任。
(2)缺乏制度化的内部管理和传承机制,有效控制风险,避免因个别不良事件,导致火烧连营,葬送点乐善群事业的伟大心愿,伤掉数以万计热心乡亲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
一小部分人做好事可以靠自律和熟人间道德约束,但要变成一项可推广惠及更大社会群众的光明事业,则需要制度保障,用制度来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以保证绝大多数乐善群能不受影响健康发展。从2017至今两三年时间,很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逐渐在显现,比如乐善群理事会的选举更替、公益项目的流程化总结、财务使用的经验总结都需要形成书面材料。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乐善群在成员热心自律、共同监督的努力下,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非常可贵的,需要总结成材料和制度,以供未来越来越多乐善群借鉴,让乐善事业少走弯路。
(3)缺乏专业力量帮助乐善群事业进行系统研究和顶层制度设计,乐善事业已经不止是个别乡亲的个人偏好,而是数万人的集体心声,这就需要更高层面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
由于乐善群的大规模群众化特征,普通群众的知识和视野局限无法实现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永远来自群众之中,使群众的创新成果成为研究成果和制度成果,是学者们最好的理论创新来源,有关学术研究机构搭建起乐善群和学术团体的沟通合作,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四、我们对乐善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监管下,成立联系和整合平台,既不失活力,也有序有节。
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社区基金会或非正式社会组织联合会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成立留隍镇乐善乡村社区基金会或者留隍镇乡村乐善群联合会,使得这一枢纽平台组织,对上联系党和政府,做好沟通汇报。对下引导各村乐善群,完善备案工作,密切了解各村乐善群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化解不良现象苗头。据不准确统计,两三年来,留隍镇乐善群共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参与人数数万人次,这一规模体量已经超越了北上广深很多城市社区公益基金,其活力也远胜于城市型社区社会组织。如果能通过枢纽平台有效整合统计,留隍镇的乡村社区公益模式定能成为全国创新标杆,为留隍、丰顺乃至梅州、广东争得巨大荣誉。留隍镇将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首善之乡。
(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邀请权威学术机构和丰顺相关研究机构,就留隍乐善群做深度调研和顶层设计
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杨团教授和古村之友创始人汤敏理事长初步调研后,一致认为留隍乐善群模式具有深度研究和系统设计的价值。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一批社会学领域的权威高校,可以以学术研究课题的形式开展深度研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当务之急,丰顺县有关调研部门进行初步情况的调研总结,建立起与权威学术机构的沟通合作,将留隍乐善群经验和面临问题形成书面成果,为留隍以乐善群为创新特征的乡村社会公益事业、基层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3)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依托现有乡情交流活动平台,表彰一批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普通外出乡贤和乐善群主
丰顺县、留隍镇都非常重视乡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有温度有实效的乡贤活动,应该将以乐善群为代表的普通群众报效家乡事迹纳入其中。点滴汇海、聚沙成塔,这真是乐善群难能可贵的创新之处,是更大规模保障群众参与感、满足感和获得感的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所在,依靠最广大的群众,团结最普通的群众,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表彰一批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迹,激发更多平凡群众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五、结语:
短暂且皮毛的两天调研,杨团教授和汤敏理事长根据多年对农村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能较为准确地判断:留隍乐善群模式在全国乡村振兴中的领先和独特意义,也为留隍深厚的向善文化和浓浓乡情培育出的留隍人民,表达深深地敬意,这是留隍经济、社会、文化取得骄人成绩的内在原因,也是未来留隍能持续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公民道德水平,乡村社会组织培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政策部署,都在为留隍乐善群事业创造巨大的前景,尤其民政部要求未来乡村社区应不少于5个社会组织的具体指示,留隍乐善群是乡村社会组织不可多得的孵化器。期待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下,留隍广大乡亲的积极参与下,留隍乐善群模式为全国走出一条以善振村的综合道路,成为实至名归的首善之乡。
中国社科院 杨团
古村之友 汤敏
2019年11月26日
点击下载:《丰顺县留隍镇45村乐善公益初步调研报告》
古村之友 供全国宣传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