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乐善记

林韩璋
2020-05-26

留隍乐善记

作者:林韩璋



隍,原称万江,韩江中游一千年古镇,相传宋末皇帝赵昺曾留宿于此,乐于附会的乡民由此生成今名。



留隍位于潮汕梅州之间,具有潮汕特色、客家特色、山区特色和侨乡特色的文化传统,由此融化而产生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半山客”文化,所以,这里地灵人杰,文风蔚茂,耕读传家,仰卧在江边溪沙坝上,闭起眼睛,静听天籁之音,啊,这是一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美哉,留隍!


数百年来,以勤劳、勇敢著称的留隍人,披荆斩棘,开拓富源,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进取的留隍人民,大胆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创造条件,再创优势,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神奇、浓墨重彩的留隍新时代发展画卷。


伟哉,留隍人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留隍古镇,像得了春风,一夜之间,乐善之风吹遍了城乡,村村户户、月月人人的“一元乐善”活动走进了千家万户。

留隍一跃成为范仲淹创办义庄扶贫济困的现代典范。


自此,人间圣火在留隍大地上点燃。


乐善二字来自“乐善好施”,意思是喜欢做善事,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志愿者通过民间的善款,汇聚起一片爱心的暖流,支撑起爱心群、乐善群的建立,初步出现村村有慈善的公益事业。


捐款来源:各村乡亲自动捐款及社会人士捐赠。

具体做法:每月一捐,月月坚持,年年不懈,村民互助信息公开、透明,善款落实到实处。

其作用是:乐善平台之精神、作用永远存在,如人吃饭之需求,遇乡亲求助或做公益,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求助于乐善群。





古村之友理事长汤敏说,乐善群更大的意义在“重塑敦亲爱邻的乡风”,它可以改良人性的冷漠和自私,让乡村人心向善,“这样的模式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不要看留隍小,但我认为它有全局意义。”


春去秋来,五冬六夏,处处闪现着广大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当中有南粤志工留隍服务队队员,有各村志愿队、乐善群的成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民俗公约,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共同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基础上,高举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去传递真情,用善举去温暖社会。


请看:

他们扶危济困,扶助重大疾病、事故及其他处境危急的人,救助十分困难的家庭。

他们设奖学助学金,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家庭困难子女,对考上重点高中及大学学生给予奖学金。

他们尊师重教,支持学校教育,给所在村每位教师发慰问金。

他们敬老爱幼,定期慰问老人、退休教师;帮助孤儿解决生活困难和入学。

他们协助当地政府铺路修桥,美化乡村的卫生及居住环境改造等,资金不足部分由民间自筹。

……


各村乐善活动各有特色:

溪北村:乐善之源。

    2017年3月,创立留隍第一个乐善群,首先提出村村户户、月月人人的一元乐善活动。

砂汤村:乐善之桥。

    百岁老人杜赤毛也参与乐善群捐款,帮助村内修建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

志扬村:弘扬红色传统,乐善群组织志愿者和学生了解本村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大坪村:茶乡新贤。

    大钱、盐坪两个乐善群,吸引大量的在乡和不在乡的乡贤,给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

……


如今,爱心群、乐善群的志愿义工已经走遍了留隍镇3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爱的奉献己形成了一个风气,正如黄磜乐善骨干刘文良说的:“留隍乐善事业蒸蒸日上,全镇各村都把善事来做。一人有困难全镇来帮忙,公益事业志愿者永不断。


可喜的是,有很多青年和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和乐善群。

有的小朋友捐出了一分钱的零用钱,也参加了义工活动,这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从小培养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难能可贵的是,志扬群主吴俊卿是一个外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创建了一个乐善群,数年如一日,敬老、济贫、救急、帮助困难单身家庭、奖教助学、修路、慰问重疾、残废、久病的乡亲,以及对接广州、深圳、汕头、梅州、丰顺五大商会,对有需要帮助的乡亲提供帮助。

她和乐善义工们走遍了志扬村的每个角落和全镇各个村庄,为家乡奉敬爱心,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她说,做乐善无怨无悔,让我内心更加充实,更有价值。她的无私奉献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如乡亲张旭彬说:“在娘家讲起她的芳名,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小孩,都是以她为傲……作为一个外嫁女回娘家关爱贫困家庭,为他们雪中送炭;关心关爱孤寡老人送上温暖的事迹值得赞扬歌颂。”罗佳凯说:“她善良朴质,像老黄牛般十分踏实肯干,与全体乐善乡亲共同筑起爱的长城。”广州留隍商会秘书长邱银河称赞说:“她引领众人爱心奉献,让乡亲收获满满的爱。”

是啊,吴俊卿和乐善义工们为家乡慈善事业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值得大力点赞!


这种村村有乐善的做法,得到各大官方媒体报道,许多公益慈善专家学者到留隍实地调研。

如:

佛山电视台点行善项目组认为:“村村有慈善,解决乡村最难点。”

《广州日报》报道说:“45个村落搭建现代义庄,让村村有慈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函称:“丰顺县留隍镇自主孕育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乡亲互助模式,在全镇形成了人人参与、随手行善的民风,既解决了乡村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为乡贤提供回报家乡的平台,形成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对于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很有意义。”社会科学院经过充分调研后,认为这种民间自发出来的创新形式,是当地党和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有效补充,有助于营造当地良好的村风民风,具有其示范作用和积极意义。


这是对留li'u隍村村有乐善的一种肯定,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村村有乐善也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一位近百岁的老人家说:“神奇神奇真神奇,活了长长一辈子,破天荒地第一次见到了志愿者前来我村慰问,第一次见到了村村、月月、人人参与的乐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隍乐善模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社会救助、文明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古村之友理事长汤敏语)高度评价的背后,有一个默无闻的带头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罗佳凯老师。乡亲邹卫安说,罗老师是留隍乐善的灵魂人物,是慈善乐章的指挥他淡泊名利,不求回报,用他的执著和坚韧,用他的敏捷思维和超前意识去改造一个镇慈善事业的悦变!他说:“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你帮,我帮,大家帮,滴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这里,不妨以2019潮普慈善之歌《乐善之家》,聊作本文作尾:

奉献一份关爱,

收获一份惊喜。

播洒爱心,

成就未来。

善心留万代,

真情永千秋。

……

用我们的爱心,

托起明天的希望。

情暖留隍,

心系希望。

传递爱的真心,

延续爱的希望。


           作于2020.5.25


作者简介:

林韩璋   广东省丰顺县留隍人。

中国影视创作中心研究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丰顺青年艺术团专业编剧。

先后进修于广东省戏剧创作讲习班、香港西太平洋函授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

其文艺主张标新立异,在内容、题材、形式上创新。

在现代戏创作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多层次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要,又能保持地方剧种特色的新路来;古装戏创作也常独辟蹊径.以自己视角进行有益探讨,取得出其不意、出神入化的良好效果,故深受观众欢迎。其剧作曾在国际、国家、省、市各级评奖中获奖。

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史专家,著有《朱的传》《许应裘传》等人物传记,参与央视拍摄地方纪录片《走进留隍》等,是留隍地区人文地理活教材。同时又是自学成才的传记作家、辞书家。有《丰顺人物辞典》、《万江乡土大观》、《留隍峥嵘岁月》、《人物风采录》系列、《丰顺竹枝百唱》《珠绣魂牵》等多种著作出版,共300余万字。


注:

赵昺(1272年-1279年),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冈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战开展决战,宋军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背起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标志着宋王朝覆亡。


隍镇在春秋战国属百越地,又名万江市,取万江汇流之意,汉代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宋朝绍兴10年县城曾设此处,后才迁揭阳玉窖村。相传宋末皇帝赵昺南逃时曾在万江古庙求神庇护,躲过了追兵,故有“万江庙小曾留皇”之谓,万江乡民为纪念此历史,将“万江”易名为“留皇”,后为避元政耳目,将“留皇“”二字加上“阝”旁成隍,沿袭至今。

隍之地名独一无二,隍之习俗潮客交融。这一字,历史悠长,不知何故? 国内电脑汉字库将其弃之不录,实乃憾事! 国内版的安卓手机多数也不能书写显示此字,而奇怪的是美国苹果版手机则能正常书写并显示此字,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吧!

隍政府机关出具的电脑打字文件则成留隍,而公章印鉴则是隍,这一镇二名之尴尬情况何时能了? 隍何时能名正言顺,正名归一,有待有识之士呼吁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地上报,以更正补录。

所谓名正言顺,《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乐善队长简历:

罗佳凯,男,1973年12月生。汉族群众。梅州丰顺县留隍镇人。广东南粤基金会留隍志愿者服务队的前总干事,留隍服务队创队队长。数学本科学历。当过18年高中教师。2015年7月辞去公职后,至今是自由的耕读人士。

为粤东小镇留隍的45个村落搭建现代“义庄” 让村村有慈善,广州日报、佛山电视台《点行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日报、广东省民政厅主管《大社会》等各大媒体报导,古村之友在全国各地推广,得到中央党校及社科院、清华大学的认可和调研及推广。

特长爱好:静修、参悟,养生,游学,研学,诗文,传统文化,志愿者事业。

联系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北坑村

电话:189 2300 7852(微信同步)



END



留下一片心   隍你真性情


广东省留隍乐善志愿队

联系电话:18923007852(微信同步)

联系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北坑村


阅读13
分享